农财宝手机版下载 土专家 农博士
直播 > 正文

直播丨他是少数能跟着习大大去访美的种业人,他怎么看种业创新发展?

作者:杜玮淦 黄海洋 
2015-12-11 17:00 

魏巍.JPG

摄影:南方农村报记者郑建斯

第四届柯木塱种业论坛12月11日下午热烈进行中,北京大德长丰农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东北全程机械化玉米新品种研发中心主任魏巍在会上做了题为“中国种业的创新之路”的演讲。 

“在技术突破面前,一切模式都是浮云。”在高新科技日新月异的现今,魏巍感叹到,如苹果这家原先不是主打手机的企业一发力,其他手机大鳄都被打得七零八落。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国种业如何进行技术突破,成为目前亟需思考的问题。

从美国农业部2014年的数据来看,中国与美国种子面积基本相同,但是中国的产量只有美国的60%。魏巍举了他在美国见到的一户农户为例,农场里夫妇两个人,一共管近2万4千亩玉米,而产量竟然可以达到2400~2600斤一亩。

美国的玉米为什么这么高产,魏巍总结出几点:第一,美国农场逐渐增加密度,提高产量,第二,生育期变短,成熟度好,第三,全程机械化,第四,生物基因技术的应用,按照粮食加工需求选种。

面对前段时间国内主要粮食价格回落,魏巍直言“长痛不如短痛”。他认为,这次价格的调整促进了粮食的细分,同时促进品种创新和粮食细分相互推动。价格也催生新型农场,农民对土地的留恋进一步退化,“产品+现代农场”的管理服务模式开始出现。市场倒逼促使品种变革,下一步的育种方向将会适应机械化收获和农场化管理,甚至为下游的需求和订单服务。

中国玉米育种如何突围?魏巍在论坛上说,我们的目标应该是让农民更简便地获得更高的收益。就玉米而言,中国现在更需要田间收粒,地头卖粮。更重要的,我们得让人们更放心地获得更好的粮食。

“我们应该真正得低下头来,向国外学习育种知识。” 魏巍指出,国外的品种直接搬过来会造成水土不服,必须为我所用。目前我国的土壤状况、轮作方式和天气状况,对中国的育种行业是沉重的挑战,当然也是最大的机遇。

未来的种子公司只能专注于科研。为此科技型企业不得不去纵向或者横向整合,让融合引领发展。而贸易型企业不得不放下包袱,专注于区域服务。魏巍认为布局区域化,团队专业化,服务技术化,一切数据化,是这类公司的唯一出路。

扫一扫分享
农产品价格
更多+
向上
向下
农资特购
更多+
  • 1
  • 2
  • 3
  • 4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