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全方位开发,珠三角桑基鱼塘复兴迎来新机遇
2016-10-21 18:39
“桑叶雨馀堆野艇,鱼花春晚下横塘。”清代顺德的著名诗人、画家张锦芳这样描述家乡的美丽风光。
曾几何时,生活在珠三角这片鱼米之乡的百姓,聪慧且灵活的利用身边农业生态,将鱼塘、桑树、蚕桑联系在一起,创造出“桑基鱼塘”生态循环系统。但桑基鱼塘却因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一度消失。
然而,随着科技与创新力量的融入,如今的桑基鱼塘再一次重现生机。
什么是桑基鱼塘?----- “基”指挖地成塘时鱼塘周围堆泥形成的土埂(俗称塘基),桑则为桑树。桑基鱼塘是将桑树种植和水塘养鱼连为一体,形成种桑养蚕、蚕沙喂鱼、鱼粪肥泥、塘泥种桑的循环利用的生态农业系统。
桑基鱼塘的兴衰
近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以“珠三角桑基鱼塘复兴与生态农业模式开发”为主题召开了一场交流研讨会,该交流会吸引了蚕桑研究、生态环境方面的专家和各行业的优秀企业家参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廖森泰、广东省植物龙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朝育和广东信达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黄勇做了现场报告,将桑基鱼塘的发展提到了新的高度,复兴之路指日可待。
“一船生丝出,一船白银归。”据从事蚕桑研究工作30余年的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廖森泰介绍,桑基鱼塘与缫丝业紧密相关,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的大量兴起源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明朝嘉靖元年,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得广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中心,丝织品销量大增,进而刺激了广东地区蚕桑养殖业的兴旺。
广东省科学中心展示的桑基鱼塘模型
一时间,珠三角地区百姓纷纷“弃田筑塘、废稻树桑”,尤其是在佛山市的南海县和顺德县,缫丝新技术的引入,令桑基鱼塘的发展一发不可收。
从明末清初到20世纪初,珠三角地区的桑基鱼塘扩大的脚步从未停止,最高峰曾达到120万亩,顺德县占有66万余亩,90%的人从事种桑养鱼。
然而,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80年代,市场经济兴起,国家取消了蚕茧统购政策,使得相比工业低效、周期长、花费大、产值低的蚕桑业迅速萎缩。到了1995年以后,珠三角地区的桑基鱼塘基本消失,转化为果基、花基、蔗基和菜基鱼塘。桑基鱼塘已经很难再回到鼎盛时期,但其留给后人的重要意义与价值却值得深思。
三大价值
生态价值:良性循环典范
廖森泰指出,桑基鱼塘对改善珠三角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其将种桑、养蚕、养鱼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桑、蚕、鱼、泥相互依存和调整的良性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一方面,桑基鱼塘实现了物质循环零肥料利用,另一方面还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是一种兼具水利和高效农业的独特土地利用模式。
1981年,珠三角地区桑基鱼塘生态系统被列入联合国粮农组织“最佳生态系统”,1992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又将其誉为“世间罕有美景、良性循环典范”。
经济价值:南国丝都、广东银行
蚕丝业的蚕茧收入是曾经珠三角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蚕丝的热销为农民带来了高收入。有记载显示,每担桑价值一担米,每亩桑地每年可产生的价值大约20担米,而一造蚕的收入便可以养活四口之家。清末时期,一亩的桑地总共可带给农民46两白银,是水稻的3倍。
记载显示,1922年是蚕桑业的兴旺期,这一年顺德生产的生丝占全珠江三角洲的97%,占全省出口生丝80%,而顺德一个县设有的钱庄可占全省65%,使其成为当之无愧的“南国丝都、广东银行”。
文化价值:充满计划性的农耕文化催生“务实风”
珠三角地处北回归线以南,一年四季雨水充沛,使得作物可多造生产,种桑、养蚕、养鱼的紧密劳作令农民耕作不歇。尤其是需要将桑树种植数量与养蚕计划相适应,并兼顾蚕沙养鱼,需要周密的计划,正式这种计划性耕作让珠三角地区的人在不断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务实”风格。而这种风格也正是合理利用资源、科学调控水利排灌和种植养殖协调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人文环境。
桑基鱼塘复兴:新时代的新机遇
“传统桑基鱼塘衍生产品过于单一,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和多元化开发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由之路。”2014年,在商务部的指引下,廖森泰完成了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路线图,包括对桑叶、桑枝、桑椹、桑皮、桑根、蚕沙和蚕、茧丝、蚕蛹、蚕蛾等资源的利用探索,极大的扩展了蚕桑产业的发展领域,指明了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其中,除了利用蚕桑产业的主产品蚕茧制丝之外,还可利用桑、蚕茧丝的物质、生物和文化等资源,发展农业投入品、生态种养、食药用新产品、生物质材料及丝绸文化等全方位、多途径的开发利用模式。
如利用有机物含量高达60%-70%的蚕沙制造沼气、通过有氧发酵堆肥生产蚕沙有机肥、或经过晒干精选处理与药材混合制造蚕沙枕头等;利用“药食两用”的桑果深加工制造桑果汁饮料、发酵桑果酒、桑果酱等;利用蚕蛹活体培养蛹虫草;利用蚕桑资源开发动物饲料;利用桑枝栽培食用菌等等多项技术。
目前,这些技术已经被多家企业开发利用,在各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据了解,如今的珠三角地区土壤存在严重的重金属污染、土壤酸化、盐化、板结等问题,导致农作物品质下降和环境污染,珠三角农田土壤改良迫在眉睫。
在此背景下,广东省植物龙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与蚕桑研究所合作,利用蚕沙生产出生物有机肥“上蚕力”、“天蚕优地”,迎合了国家对土壤环境治理的目标,其新产品“天蚕优地”上市不到半年,便已经在全国10余省份的30多种作物上表现出强劲的市场需求,销售额已经超过5000万。
宝桑园桑椹果汁系列产品
而广东宝桑园健康食品有限公司实现了对桑椹饮料的规模化生产,将营养保健与休闲饮品完美结合,制造生产出桑果原汁、桑果酒等畅销全国,甚至成为南方航空公司的空中饮品。另外,广东信达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也在蚕桑饲料方面做了出重要推广应用。
“新时代下,桑基鱼塘表现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廖森泰评价说,能有如今的成就,要归功于产学研的紧密配合,令科技创新力得以最大化的发挥。随着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拓展,桑基鱼塘不仅使得农业成为赚钱的产业,还能塑造美好的生态环境和生产安全优质的食品,造福社会。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廖森泰在顺德桑基鱼塘基地现场指导
“目前,我们的团队已经接受佛山高明、三水,云浮罗定,阳江海陵岛等企业的委托,着手于蚕桑生态园区规划开发。”廖森泰对桑基鱼塘信心满满地说,“我们欢迎更多企业加入到桑质资源的综合利用中,未来桑基鱼塘的复兴会永不停步!”
- 多元化全方位开发,珠三角桑基鱼塘复兴迎来新机遇 2016/10/21
- 小套套,大商机!水果(幼果)套袋机迎来新机遇 2016/06/12
- 金融创新助产业扶贫 特色农业迎发展新机遇 2016/04/27
- “互联网+”催生两岸农业合作新机遇 2015/12/31
- 农药化肥两减一增,植调剂迎来新机遇 2015/11/23
- 谣言!火龙果倒鱼塘大惊才是小怪,广东火龙果未滞销 2015/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