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在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廖仲恺先生诞辰140周年到来之际,广东省各界纪念廖仲恺先生诞辰140周年暨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建校90周年纪念大会在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举行。
校庆当天,学校举办了广东省各界纪念廖仲恺先生诞辰140周年座谈会、向廖仲恺先生铜像敬献花篮仪式、纪念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廖仲恺、何香凝与中华民族复兴”研讨会、校庆文艺汇演等活动。
今年82岁的原农业部部长陈耀邦,1953年毕业仲恺农业高级技术学校高级农艺科专业。听说母校要举行校庆,特地从北京赶来。他回忆说,仲恺农业工程学校有一个很好的传统,就是注重实践,这是学校的特点,也是何香凝先生一直坚持的、提倡的。这里为他以后的成就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们的学生不仅要学习课堂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还要注意要到实践里去。我们当年对于农事的操作,对于农业作业的训练,以及跟农业行军部门推广农业技术,做了很多的工作和努力。这点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很有意义。因为在农业领域,培养我们和农民的感情,了解农民和农业的情况,也是很有意义的。作为从事农业的一名技术人员,实践能力是很需要加强的。”
陈耀邦指出,现代的农业需要多学科的配合,需要多学科生产的装备来武装农业。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是一个综合性的大学,“我希望我们学校的各个学科围绕培养现代农业的建设人才来开展工作,把我们国家的现代农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校长骆少明在校庆大会致辞中,深情地回顾了学校的办学历程。他说,90年来,学校始终弘扬廖仲恺爱国主义精神,秉承何香凝先生的办学思想,经历了筚路蓝缕的创业期、抗战时的迁徙期、建国后的新生期和升本后的发展期四个阶段,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各级各类人才,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与优势。今天我们通过这种纪念活动,目的就在于彰显学校90年的深厚积淀,激发奋进的动力,进一步凸现学校注重实践、扶助农工的优势特色,助力国家发展战略,汇聚各方力量,努力把学校办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宋垚臻表示,廖仲恺先生的崇高精神,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我们对廖仲恺先生最好的纪念,就是扎扎实实把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办得更好,培养更多更高质量的人才。
据了解,为纪念廖仲恺先生,经国共两党有识之士提议,1925年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批准成立纪念学校。广州国民政府划拨大元帅府东侧土地作为校址。1927年春,学校建成开学,定名“仲恺农工学校”。廖仲恺的夫人何香凝先生“哀思惟奋酬君愿”,担任学校筹委会主任,并亲任校长十五年,并提出了“注重实验”的办学理念和“扶助农工”的办学定位。
九十载栉风沐雨,九十载团结奋进。经过90年的发展,学校从一所全国重点中专学校,发展为一所以农学、工学和管理学学科为优势,农学、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八大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本科高校。目前学校在校本科生、研究生2万多人,占地1700多亩,拥有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学位授权点,30多个省市创新平台、专业重点实验室和技术研究中心。
民革中央副主席李惠东,民革广东省委会主委、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天鸿,民革广东省委副主委、广东省农业厅副厅长程萍,廖仲恺何香凝先生嫡孙、中国投资发展促进会副理事长廖淳,以及海内外校友代表及嘉宾、兄弟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学校历届领导等出席了本次校庆大会。
据悉,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创办以来,一直得到港澳台侨胞支持办学,包括霍英东、马万祺、曾宪梓、何鸿燊等一批港澳社会名流,都曾为学校捐款兴建实验楼、图书馆、体育馆、教学楼等,并设立奖教学金。此次校庆期间,学校共收到港澳台侨胞、校友、社会各界人士各类捐赠逾1256万元。这笔款项将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支持学校加快发展。
文字:南方农村报记者 龙镇 通讯员 唐明勇
摄影: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生新闻中心 张在嘉 周洁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