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80年代至今,我国化肥单位用量从40公斤/公顷增加到现在的400公斤/公顷,而化肥增产效果却在下降。农药产量翻番数百倍,用于防治病虫的农药利用率低,大部分流入生态系统中。”24日,在广西桂林举行的2017第二届中国(桂林)新型肥料暨新模式G20峰会上,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技术中心广西托土维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托土维森”)刘巍介绍国内土壤现状。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技术中心广西托土维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刘巍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重金属镉已成为目前土壤的最大污染物,食物中镉含量明显超标。
刘巍指出,施用过量的肥料会导致周围水体富营养化,藻类滋生,破坏水体环境,还会导致地下水硝酸盐含量增加,形成农业面源污染。长期过量使用农化产品,更是会导致土壤板结、土壤肥力下降,有益微生物减少,作物抗病、寒、旱、倒伏能力下降,植物病虫害泛滥,导致农作物品质下降,产量降低。
据介绍,2006年国家启动《全国土壤现状调查及污染防治》项目,对全国土壤污染情况进行核查,2011年该项目完成时显示,国内受污染耕地面积达1.5亿亩;2013年底,官方首次向媒体公布内地重度污染耕地约5000万亩;2014年国土资源部和环保部发布了《全国污染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全国土壤的点位超标率为16.1%,耕地的点位超标率为19.4%。在此之后,2015年国务院出台《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7年农业部发布《开展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方案》的通知。
在土壤污染日趋严重的情况下,具备增强土壤肥力、协助作物吸收营养、改善作物品质、提升肥料利用率等优点的微生物菌肥成为农资企业关注的重点。
托土维森是一家专注于土壤修复的企业,作为南方首批微生物菌剂研发生产的创新企业,扎根农业已有五年多。针对当前土壤环境严重污染的境况,托土维森提倡并致力用微生物肥打造现代生态循环农业。
托土维森亮相2017第二届中国(桂林)新型肥料暨新模式G20峰会
刘巍认为,土壤中微生物种类繁多,是打造生态循环农业的关键。微生物农业是通过微生物工业化工程,分解动植物废弃物资源,形成非绿色植物、不污染环境的新型农业和产业。托土维森通过施加复合强化菌剂改良土壤微生物生态平衡,减少化肥农药使用,从而“减肥增收”。
此外,施加微生物强化菌剂修复土壤,激活土壤内在活力,使土壤自身的营养得到释放,利于农作物的吸收,促进农作物的生长;施加强大的微生物活菌制剂抑制和杀死病原微生物,绿色,环保,减少化学农药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而且安全、有效和持久。
托土维森现已建立土壤检测大数据平台及其预警机制,长期对土壤微生物进行检测,为微生物肥研究提供了扎实的数据支撑。通过对功能性微生物复合菌肥进行研究,托土维森现已开发了多种用途的微生物复合菌肥,在水稻、苹果、西红柿、万寿菊、火龙果、红心猕猴桃、芋头、辣椒种植中得到使用,效果显著。如提高稻米产质量,托土维森研制了水稻微生物复合菌肥,在水稻上效果表现显著,有效降低了稻瘟病病叶率,实际亩产提升明显。
托土维森微生物肥料在柑橘溃疡病上防治效果显著
同时,托土维森还将微生物应用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青贮饲料发酵中。秸秆腐熟菌剂加快秸秆腐熟,为秸秆还田提供条件;牛粪堆肥腐熟菌剂可、加速牛粪腐熟速度和腐殖化程度,提高速效氮磷钾含量;生物有机肥有效改善了、盐碱地土壤板结状况,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
值得注意的是,托土维森依托中国科学研究院微生物研究所的研发技术,在微生物资源、微生物生物技术、病原微生物与免疫三个领域,已经与五个重点研究室进行合作。其中,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室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与托土维森正在开发应用微生物领域中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提高研究成果的成熟度和工程化水平,推动生物技术成果的产业化。目前,公司中心项目涵盖生态农业、生物制造、健康产业及环境保护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