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引入林业之后形成了崭新的“可持续林业”经营思想,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经济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林业的特点和特殊经营,规律形成的林业经营指导思想。为了让我国人工林产业的健康发展,莫晓勇在“一带一路”商品林产业发展论坛(粤西站)向在场100多位林场主指出,我国需要解决桉树人工林可持续发展问题。
“大多数的桉树人工林采用短轮伐期经营方式。”莫晓勇表示,在桉树人工林的发展中应注意台风天气、桉树青枯病以及树干蛀虫等方面的问题。早在2010至2013年,连年的台风灾害让雷州林业局桉树受损面积达3万公顷。 “这说明桉树的栽培技术还需要提高,但是我们完全有能力把台风的损失降到最小。”莫晓勇表示,企业片面追求产量选种单一品种,就不利于桉树林抵抗台风的能力。
同时,近年来桉树青枯病的发病情况也有了新的发展趋势。油桐尺蠖、树干蛀虫——桉大蝙蛾和桉树枝瘿姬小蜂对桉树人工林也形成了新的危害。“当病虫害发生时,可以通过施肥、施药的方式进行补救。”莫晓勇指出,目前我国桉树在施肥时肥料大部分其实是流失出去的,施肥技术亟待提高,应该在缓释技术、施肥用量和时间上加大研究。
桉树青枯病发病症状
除了种植的天气和病虫害风险之外,人工林还存在投资风险、生态安全风险和政策风险。莫晓勇指出,三种风险相互影响,互相促进。例如不合理种植桉树造成的生态安全风险会促使政府出台限桉政策,从而加剧了林场主的投资风险。
其实,人工林培育在遵循原则的情况下是可以减小对环境的外部性。莫晓勇表示,人工林的培育应遵循四大原则,分别是异质性原则、镶嵌性原则、共生优化原则和协调美化原则。
“异质性是森林最基本、最原始的特征。”莫晓勇说,自然界的原始森林绝大多数是混交林,纯林只出现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而镶嵌性则是森林群落结构稳定的基础,也是原始森林最原始的特征之一。共生优化原则则体现出了树种与树种之间的共生关系,找到合适的共生模式有利于人工林的培育,协调美化原则强调森林的美化作用。
因此,莫晓勇建议要注意林边原生物带的保护,注意保护冲沟的植被,在河流、道路、小班分界和林道(6-8米宽)等地方要保留一定的次生林。现场,莫晓勇还以世界上最大的桉树林纸公司Fibira的种植为例,该公司在103万公顷的林地中72.3万公顷的桉树占70.19%,4.7万公顷的松树占14.27%。15万公顷的次生林占14.56%。“次生林不能采伐,因为它具有病虫害隔离、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美化环境的作用。”莫晓勇说。
次生林具有病虫害隔离、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美化环境的作用
根据四大原则,莫晓勇还建议,人工林要多种效益并存,把景观多样性放在重要位置;针阔叶树种应镶嵌分布,防止地力衰退;现有的大面积针叶树纯林及阔叶次生林应尽快改造;营造人工林应以原始森林为模式,走近自然林业之路;大力发展农—林、林—牧等复合、全生态林业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