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作为国家最高级别的战略政策,在深化沿线国家农业农资合作,促进经贸、技术交流等方面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9月27日,以共享“一带一路”机遇、深化农业农资合作为主题的2017年中国—东盟农资产业高峰论坛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隆重开幕。本届论坛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来自国家发改委经贸司、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和东盟政企等十余家单位和部门共计200多人出席了开幕仪式。
“以化肥为例,广西依托区位优势,依靠进口和外省调入,在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外还大力发展化肥转口贸易,每年从广西口岸出口到东盟国家的化肥总量超过150万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张秀隆在致辞中表示,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这一有利平台,广西抓住中国与东盟建设自贸区的历史机遇,加强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2016年,广西与东盟进出口总额达1835.4亿元,东盟已连续16年成为广西最大的贸易伙伴。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张秀隆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和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升级,中国与东盟及其他国家的区位连接优势凸显,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日益密切,双方面临着协同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新机遇。”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党组成员、理事会常务理事侯顺利强调将从参与合作、发挥优势、提升实力和促进民间组织纽带作用这四个方面与各国朋友携手开拓、共谋发展。他指出中国东盟农资商会是中国境内第一家以“中国—东盟”冠名的国际性商会,也是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开展对外交流合作的窗口和通道。将来商会更需努力工作,尽快构建起有较高品牌和影响力的国际合作平台,更好地担当起行业发展引领者、企业发展推动者和国际化交流平台建设者的重任。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党组成员、理事会常务理事侯顺利
“一带一路”红利 助合作之花绽放
“一带一路沿线大多为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共性不少,互补性更强,新的时期,解决饥饿和贫困问题,保证粮食安全和营养的愿望强烈,在此背景之下,农业合作相通民心,关系民生,顺应民意,是造福大众的大好事。” 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唐盛尧称在打造利益、命运、责任共同体的过程中,一系列支持和服务农业走出去的细则也相继出台,未来将继续从政研企对话、农业双向投资、农产品贸易、自贸区建设、科技合作和民间交流六个部分推进农业投资等重点项目的落实。截至2016年底,中国面向东盟的投资项目已达139个,占农业对外总投资项目的26.6%;向东盟投资金额243亿元,占中国农业对外投资总额的13.7%,投资领域涵盖种植基地、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产品集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渔业等。
不仅如此,2014~2016年,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总额累计已超过3万亿美元,对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超过500亿美元。“充分发挥各国农业经贸优势将为区域经济繁荣奠定基础。”侯顺利指出,当前中国农资行业产能充裕,品种丰富,技术领先,物流便捷,可以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业发展提供有效帮助。与此同时,中国市场对于东南亚国家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巨大,双边合作前景广阔。“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挖掘合作潜力和空间,方能共谋发展。”
中国农业部国际合作司 唐盛尧
科技武装行业 互联网、物流齐上阵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让“互联网+”的流通模式不断涌现,新模式碰撞农资转型升级也迸发出了绚烂的火花。互联网及智能终端让东北地区玉米种子直销入户率达7成以上,而测土施肥技术也让因地施肥、按需施肥、平衡施肥成为可能,不仅提高了粮食单产6~10%,也减少了不合理施肥1000多万吨。
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贸易司王一军谈到,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下,传统农资零售店纷纷向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转变,而传统农资生产流通企业、电商企业等也通过涉足农资电商扩宽自己的“戏路”,以云农场、农一网、田田圈为代表的电商平台相继出现,打破了产品和技术的地域隔离;农资企业通过建立微信、微博、手机APP的农技服务体系使农资流通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均明显提高。同时提供诸如测土配方、专家坐诊、农技培训、科技示范、农机作业、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等多方位全覆盖的农资增值服务也大受种植户和经销商的欢迎。
除了互联网的帮衬,物流业也来助兴。中国东盟农资商会王玉磊总结:“广覆盖、多主体、多渠道、多模式的农资流通网络在我国已经建立。” 全国化肥销售量70%的中国供销合作社系统拥有农资连锁经营企业2354家,配送中心5551个,连锁配送网点34.4万个。农资生产流通企业、物流配送中心、批发市场、终端门店的网络覆盖让农户更方便的购买农资产品,并得到相应的技术支持。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贸易司 王一军
优化产业结构 绿色环保将成主流
随着我国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投入品使用过量、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增多等问题凸显,推动绿色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十分迫切。2015年以来,全国范围内启动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而农资产品供应服务、农资销售路径和营销服务都将以高效、绿色、环保为新的发展方向。
“据农业部测算,2016年中国农业用肥施用量为6000万吨(折纯),已经接近零增长。”王玉磊提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又称《土十条》)、《 “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等政策措施的出台,倒逼肥料、农药、种植等各类企业、各个环节进行产品、技术、质量的调整和改进,引导行业积极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新流程,优化产能结构和产品结构,切实加强土壤污染防治,逐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推动中国农资行业绿色、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而“三去一降一补”(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更是深入推进农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抓手,推动农资行业市场化改革大步向前。
中国东盟农资商会 王玉磊
开幕式当天还举行了中国东盟农资商会国际贸易委员会成立揭牌仪式,据了解,国际贸易委员会是中国东盟农资商会第一个专业性分支机构,将成为搭建国际经贸合作的专业化平台和通道,同时也符合中国农资行业的内在迫切需求,未来将成为农资企业抱团出海的可信赖组织。
为期两天的论坛内容丰富多彩、亮点纷呈。除了就中国和东南亚等地区农资、农业经贸发展形势、合作前景与机遇等话题发表主旨演讲外,来自东盟各国的代表还从东盟及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农资、农业经贸发展形势和投资环境等与会代表关心的内容展开介绍。多位外宾、知名企业家还将围绕“对接国内外需求,加强中国与东盟等农业农资经贸合作交流”“一带一路带来的发展机遇及农资企业走出去的经验探索分享”等话题,开展现场互动交流。
据悉,自2015年起,论坛已连续成功举办两届,搭建起了中国与东盟及其他国家农资、农业、经贸、信息技术等交流合作的平台,受到了广泛关注,获得了良好反响。
会议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