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关、花山岩画、德天瀑布……广西崇左以其秀美的山水风光和独特的边陲风情为世人所知,每年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但真正的广西崇左,却不单纯是一幅点缀在祖国边陲的水墨画卷,它是深藏不露又名副其实的“中国糖都”。
崇左市甘蔗种植面积超过430万亩,甘蔗产量以及糖产量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广西的三分之一,榨蔗量和产糖量连续14个榨季稳居全国地级市首位。江州、扶绥、龙州、宁明……它们不是崇左地图上一个个简单的名字,而是数万亩的双高基地,智能化、精准化的机械设备,以及无数蔗农生生不息的事业……
3月8日,2018年全区优质高产高糖糖料蔗基地建设暨糖业工作会议,在“中国糖都”广西崇左隆重召开,会议总结了2017年广西全区甘蔗产业发展状况,并为新一年的“双高”基地建设和甘蔗生产制定目标、做出布局。
会议现场
扶绥县渠黎镇雷达合作联社社长介绍“双高”基地情况
糖业,广西取之不尽的“富矿”和“金矿”
在劳动力愈发短缺、进口糖竞争剧烈的情形下,传统小农“单打独斗”的种蔗模式显然无法适应我国甘蔗产业竞争和发展的需要。中国糖业在广西,广西,当仁不让是我国糖业变革的“排头兵”和“先行者”。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指出,“要着力发展实体经济,糖、铝等传统优势产业是广西经济发展的家底,要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产业重组,推动这些产业实现‘二次创业’”。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常务副主席秦如培在会议中做了一个精彩的比喻,“糖业既是广西取之不尽的‘金矿’,更是广西潜力巨大的‘富矿’”。一方面,广西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广西在甘蔗种植和生产方面具备极强的“地域优势”,糖蔗产业的良好发展可以为广西的发展带来巨大财富,堪称广西的“金矿”;另一方面,涉糖涉蔗全产业链具备巨大潜力,主导产业、附属产业、关联产业的产值增长空间极大,关键要看如何挖掘好这一“富矿”。
加快推动广西糖业转型升级,秦如培强调,应当“建基地、强龙头、延链条、创名牌、惠农户、筑保障”,加快推进广西糖业“二次创业”,扎实推动糖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四化”建设助力“双高”糖料蔗发展
会议上,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自治区糖业发展办主任、“双高”基地办主任黄胜杰对广西2017的“双高”基地建设工作做出了总结。2017年,广西“双高”基地建设保持着良好发展势头,累计完成土地整治326.05万亩,水利化建设271万亩,良种种植率100%,综合机械化率48.1%。
现代化甘蔗种植机
现实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大型收获机供给不足,导致甘蔗机收程度低;水利化建设滞后,跟不上土地整治的步伐;制糖企业技术水平不足,与甘蔗机收作业脱节严重;“双高”基地种植综合效益未充分发挥,一些蔗农的跟随的积极性不高……这些问题仍然制约着“双高”基地的建设和发展,也是接下来需要着力攻坚的方向。
201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联合印发了《糖料蔗主产区生产发展规划(2015—2020年)》,把支持蔗糖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双高”基地的建设任务进入发展的黄金期。相比于区内其它抢占用地的大宗作物柑橘、香蕉而言,糖料蔗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自生产到加工可全自动进行,最大限度的缩用人力成本,提高利润收入。
黄胜杰强调,“四化”建设对于“双高”基地意义重大。“四化”建设即经营规模化、水利现代化、蔗糖良种化和生产机械化,对于甘蔗来说,“四化”环节紧密相扣,促使“双高”基地建设工作向更高目标迈进。
“大数据”整合运用,品种严格把控
崇左市“双高”建设工作一直保持“走在计划前”的良好状态,崇左市委书记刘有明在会议中指出,2018年崇左市64万亩“双高基地”建设任务,截止目前已完成建设面积73.1万亩,占年度任务的114.2%,全市的榨蔗量和产糖量连续14个榨季稳居全国地级市首位。
这些成就离不开崇左对良种的严格把控和现代化科技的运用。刘有明表示,在良种推广方面主要采用价格调控手段,即良种加价30元/吨收购,低劣淘汰品种减价100元/吨,这样有效杜绝了低糖、低劣产品的流入。
此外,扶绥县渠黎镇雷达合作联社社长还为前来参观的领导和行业人士,展示了手机APP智控片区水肥作业,GPS全自动精准播种、耕作,这些技术极大的促进了人力成本的节约和亩产的增值。
智能水肥一体化管理系统
2018年3月31日,由南方农村报、农财网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崇左)甘蔗高产解决方案高峰论坛暨第二届甘蔗水药肥一体化峰会”将在“中国糖都”广西崇左召开。
高成本时代如何优秀选择蔗种?成本高涨下甘蔗产业该如何抢效益?广西“双高模式”对甘蔗产业发展有何影响?关注行业最热门的议题,大智慧大种植,好配套高产出……“第三届中国(崇左)甘蔗高产解决方案高峰论坛暨第二届甘蔗水药肥一体化峰会”,诚邀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