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农业走出去”系列——
翁源佛山两地相距250公里,驱车却要走上3个多小时。为了一株蝴蝶兰,她在这条路上走了23年,从一个涉世未深的普通农家姑娘,到佛山蝴蝶兰产业引路人之一,不忘初心,温暖而有力量。
佛山蝴蝶兰种植匠陈炀,是今天故事主人公。
1
初涉社会,遇上引路人
故事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
1996年,20岁的陈炀跟随朋友,从韶关南下广州,再辗转到佛山,在佛山陈村花卉世界找了一份工作:帮台湾老板卖蝴蝶兰。
幸运就这么降临在这个年轻姑娘身上。
台湾是蝴蝶兰的原产地之一,蝴蝶兰文化浓厚,台湾老板日常向陈炀传授了不少蝴蝶兰知识。在台湾老板的影响下,这个好学的姑娘在实践中一点点地学习先进的蝴蝶兰种植技术。
陈炀回忆道,当初留下,除了能掌握一门技能,还因为看中佛山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非常适合兰花的生长:这里种植的兰花,树形飘逸,叶有油光,花大色艳,香气纯正。加上佛山的花卉市场已经很成熟,聚集了一大群爱花之人,在这里以花会友,花卉产业氛围很好。
她表示,蝴蝶兰种植是一个不断摸索及相互学习的过程,同一个品种不同的师傅种出来的品质有时候会相差很远,所以经常交流和学习对提高种植技术和成花质量很重要。
陈炀和朋友举办的小型“兰花奥斯卡”蝴蝶兰交流会
2
志同道合,有了同行者
1998年,陈炀单飞,在佛山顺德开了第一家属于自己的蝴蝶兰销售店,从外面采购蝴蝶兰半成品进行培育和销售。由于市场反馈良好,这些工作比预想的还要顺利,她收获了人生第一桶金,更加坚定了她从事蝴蝶兰行业的信念。
2000年,陈炀的先生出现了。两人志同道合,计划在陈村花卉世界展览中心租下一片1000多平方的温室栽培蝴蝶兰。但家人亲戚认为两人经验不足,风险过高,大力反对。
两人再三商量后,决定还是咬紧牙关,排除众议上马新项目。当时资金有限,没有请工人,日常工作几乎都是夫妻俩亲力亲为。但他们分工有道:陈炀在家负责养花和技术管理,先生在外跑采购和销售。
一年后,他们在收回投资成本的同时,也取得了不错的效益,用事实证明了新项目的可行性,家人的态度也从反对变为支持,两人也如期放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在他们的影响下,亲戚们也陆续加入,队伍不断壮大,他们的蝴蝶兰种植规模亦得以慢慢扩大。
23年过去了。当初创业时租下的1000多平方的温室至今仍然保留着,这是他们的“福地”,里面还种着几万株蝴蝶兰。
此外,他们拥有两万平方的蝴蝶兰温室。新的温室基本都是采用输美标准进行建设,新型的温室更高,更通风,采光更好,配以自动化及远程控制等智能化技术,能够通过手机端随时了解和控制温室的温度、湿度、光照以及蝴蝶兰的生长等情况。
陈炀认为,要在温室种好商品蝴蝶兰,规范的管理和智能化的技术创新设施设备是关键。她近几年一直在规范管理和智能化种植上下功夫,目前在管理上逐渐采取工厂化的方式进行运营,温室的环境保洁、兰苗的摆放、进出场记录、农药的储放标识、资材的摆放等都有一套作业标准。
事实说明,她走的方向是对的。通过规范管理和智能化技术种植出来的蝴蝶兰种苗比以往的更加健壮,成花花色更加鲜艳,品质更好更统一,市场反馈也更好。
目前陈炀公司蝴蝶兰成花年销售量达到50万株,A级以上成花的能达到80%以上,尤其是大辣椒、大豹斑、中国红、黄金美人、红粉佳人、香橙美人等品种的品质一直都在业界领先,大中小苗年供应量约20万株。
以佛山基地为基础,陈炀将蝴蝶兰事业拓展至广州、东莞、昆明和老家翁源。图为她在翁源的蝴蝶兰种植基地。
3
不忘初心,呵护幸福的花儿
闲暇时间,陈炀喜欢外出旅行,也带着女儿一同欣赏这个世界。
如果当初留在家乡,或者陈炀依旧还是那个普通的农家姑娘,也没有机会见识大千世界这美好的种种。
之所以说陈炀是幸运的,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梦想成真。她扎根蝴蝶兰产业23年之久,秉承初心不忘,并为之奋斗,才有了今天这一切。
时至今日,佛山已成为陈炀的另一个故乡。不少亲朋好友、昔日工人带着蝴蝶兰梦奔向佛山,一起参与和见证了佛山蝴蝶兰产业的蓬勃发展。在她的带动下,大家搞种植,搞销售,挣了钱,买了房子车子,生活越来越好,日子越过越红火。
陈炀说,这是她从业20余年中,感到最有成就感的事。
女儿继承了陈炀爱花的本性,课余时间到妈妈的花场帮忙。
—— 陈炀部分兰花藏品 ——
招财猫
香橙美人
宝贝
牛魔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