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热的夏季已过半,最适合开展红火蚁防控工作的凉爽宜人的秋季即将到来。作为一个目前拥有超6亿元防控市场的外来入侵生物,南方多地面临红火蚁高发的挑战。

广东省农药协会秘书长沈文胜指出,广东是大陆最先发现红火蚁的地方,也是国内最早研究红火蚁的地方之火蚁药剂厂家集中在广东。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以及农业农村厅统一部署指导下,广东红火蚁防控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受制于产品和技术,各地依旧面临不小的挑战。
7月29日,由广东省农药协会主办的“首届中国红火蚁防控高峰论坛”在广东佛山成功举办,国内多位红火蚁研究专家及企业、媒体代表来到现场,共同探讨红火蚁防控新路径。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植保植检处(农药管理处)处长陈喜劳表示,红火蚁主要随带土植物、草皮、土壤、堆肥以及农耕机具设备、空货柜、车辆等运输工具进行远距离人为传播。虽然我国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在红火蚁疫情防控与科技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受带土苗木、草皮、建筑材料等商品调运数量增加、气候条件适宜繁殖等因素影响,红火蚁仍呈传播速度快、疫情发生重的势头。
每年新增56万亩次,北方入侵风险加大
红火蚁是蚂蚁的一种,蚁科火蚁属动物。因被其蜇伤后会出现火灼感而被称为火蚁,是具有破坏力的中国入侵物种。在我国最早于2003年在台湾地区发生危害,随后逐渐入侵广东、广西、江西、福建等地。广东省红火蚁防控技术指导专家组组长、华南农业大学红火蚁研究中心主任陆永跃表示,红火蚁被列为“全球100种最具威胁外来入侵物种”,截至2021年7月,已经入侵我国大陆12个省(市、区), 500多个县区。红火蚁入侵呈现种群暴发、数量巨大、快速传播、攻击危害的发生态势。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我国红火蚁发生区被叮蜇人数约为61万人次,广东约为44万人次。互动网数据显示,近两年,因红火蚁袭击而造成的严重病例数量正处于暴发阶段。红火蚁的发生除了直接威胁人体健康安全外,对农事生产也是一大威胁。据悉,红火蚁可以直接危害50多种农林作物,通过取食植物种子、嫩芽、根系、果实等直接影响作物生长,造成作物减产、品质下降等。同时威胁农事操作,造成农田丢荒。根据监测数据表明,近年来,我国红火蚁发生危害呈加重的趋势。尤其是2015年以来,全国红火蚁发生区域年均新增30个县(区),新增面积56万亩。红火蚁为害以旱粮为主、水田为辅,大豆、甘蔗、玉米、蔬菜、水稻等均可遭受其危害。发生严重的地方,种子的出苗率仅有60%,玉米霉烂率增大至20-50%,大豆的根系固氮作用减弱,产量下降。
“分布广、迁徙快、竞争能力强是我国红火蚁发生的主要特点。”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植物检疫处处长冯晓东介绍,红火蚁可在农田、果园、林地、公园绿地、行道树等区域筑巢生存。并通过草坪草、带土花卉苗木、土壤、堆肥、农机器具进行远距离传播,通过婚飞、分巢、水流进行近距离迁徙。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王建国介绍,根据江西红火蚁传播路径分析,城市绿化工程中“大树移栽”是红火蚁最大的传播渠道,其次“交通工具、生产工具、货柜等”。目前红火蚁传播呈现“发生范围从城市向农村乡镇扩散”趋势。
我国南起海南,北到河北,东起东部沿海,西至西北内陆,共25个省份面临红火蚁入侵的可能。“2019年在新疆温室大棚里也发现了红火蚁的踪迹,这说明在北方非适生区,广泛分布的温室也可能为其提供合适的生存条件。”冯晓东补充道,全国温室大棚有1亿亩,这些都会成为红火蚁滋生为害的温床。浅层认识出偏差,防控效率有待提升
近年来,红火蚁为害已得到国家及地方部门的高度重视,各地积极出台措施加强防控,但是红火蚁扩散仍呈加速的趋势,红火蚁叮咬伤人事件时有发生,田地撂荒情况偶有发生。广东省红火蚁防控专家技术指导组副组长、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吕利华分析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防控理念错位。常态化认为,杀死的多、快杀死,药剂就好,而且要省钱,即“多快好省”标准。但对于红火蚁这种地栖性、杂食性、社会性的生物来说,传统的病虫害防控手段是不适用的。吕利华指出,红火蚁是入侵社会性昆虫,如果一次防控不彻底,很容易导致虫害反复,且容易导致迁巢、分巢情况发生,给后期防控造成更大困难。广东是红火蚁发生大省,同时也是红火蚁防控药剂登记大省。截至目前,全国在登记的49个产品中,以茚虫威、氟蚁腙和高效氯氰菊酯为主,剂型以饵剂、粉剂居多。广东12个企业,登记了19个产品,占全国登记产品总数的39%。我国虽然红火蚁防控药剂登记较多,但高效稳定环保的防治药剂仍较缺乏,药剂产品质量不稳定,防治效果良莠不齐。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毒理审评处副处长陶岭梅分析认为,红火蚁药剂登记并不是太热门,其主要原因在于新农药研制成本高、时间长、风险大,长期大量使用农药,靶标生物的抗性风险提高,防治效果下降。
获得登记的农药必须通过田间药效试验,防治效果为什么还会良莠不齐呢?吕利华指出,其实市场上也不乏有好的防治药剂,但是很多农户都不知道怎么使用,以饵剂和粉剂为例。要想提高防控效率,首先要明确区分饵剂与粉剂的施用方法:饵剂撒施应撒药在蚁丘附近,粉剂应捅搅开蚁丘,再撒施在蚁巢工蚁身上。“而且粉剂因杀虫快,杀灭范围广,只能用作应急防控,并不适合常规防控使用。”
佛山市农业农村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科科长廖成林表示,红火蚁防控重点在于春秋两季,其防控的难点地区其实更多的在乡村地区,村民防控意识薄弱,技术推广难度大。对此,佛山特地成立了红火蚁防控服务队,服务队员多为当地村民,区或镇街根据辖区情况实际给予薪酬补贴。“有了服务队,村民对红火蚁防控意识大幅加强。下一步,佛山将继续推进防控服务队建设标准化,加强队员技术培训,强化统防统治,强化宣传科普。”廖成林说。防控要除根,植物源农药前景看好
广东省农药管理专家组组长、华南农业大学二级教授徐汉虹表示,做到红火蚁的科学防控,了解红火蚁的蚁群特性是关键。红火蚁等级森严、分工明确。蚁群内分为蚁后、兵蚁、工蚁及有翅雌、雄繁殖蚁。在传统的灭蚁工作中,往往杀死的是兵蚁、工蚁,却反而惊扰了处于中心位置的蚁后,最终导致蚁群搬迁巢穴,转移阵地,不断扩散。
红火蚁是社会性昆虫,防控策略要充分结合红火蚁的社会习性,不能“打草惊蛇”,须采用“温水煮青蛙”的策略,在用药方面保持低剂量化和缓效化饵剂原则,利用工蚁间进行食物交换的特性,将毒饵传播到整个蚁群身上,进而做到“标本兼治”“斩草除根”。针对于此,徐汉虹进一步提出了以植物源农药为特色的“推-拉”防蚁体系。植物源农药易光解、 缓效、对环境无害,正好用于防治居住于黑暗环境的红火蚁,在防治红火蚁上有着远大发展前景。首先,杀蚁植物中通过分泌化合物、落叶等方式,将活性成分散发于空气或者分布于土壤当中,觅食的工蚁在接触到活性成分后发出逃离的信号,让大部队快速撤离,称之为“推”。其次,利用红火蚁之间的交哺行为,将添加杀蚁植物的活性成分制成物料均匀撒在蚁巢周边,用防治蚁巢的有效用量,在蚁群中缓效传递、精准杀死蚁后、倾巢而灭,称之为“拉”。新型“桑基鱼塘”(在鱼塘周边种植自然生长或应用于水体的驱虫植物)是植物源农药应用的一大构想。杀蚁植物能起到趋避红火蚁的作用,其提取物还能够制作毒饵诱杀红火蚁,清理鱼塘内的寄生虫,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对红火蚁起到综合防治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