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由中国磷复肥协会主办的第二十二届国产高浓度磷复肥产销会——后疫情时期肥料产业创新发展论坛召开。会议由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化肥部陈丽主任主持,来自全国各地的种植业、肥料产业、农业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教授和企业家等共500余位代表出席了论坛。会议内容紧紧围绕“协同创新 助推发展”的主题,立足肥料创新发展,共商行业发展大计。
革新肥料产业,开启绿色智能肥料新时代
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通过视频讲述了“我国磷肥的施用与磷素收支”现状。自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农田土壤磷素实现盈余,至2017年累计磷盈余量为7563万吨(单质磷),目前每年磷盈余在450吨以上。尽管保障了土壤磷肥力和粮食安全,但是资源与环境代价剧增。环境约束下的农业磷素管理,将成为我国磷肥产业和农业绿色发展的关键因素。要实现可持续的农田磷素管理,农业磷肥需求量将进一步下降,预测我国磷肥未来(2030年)需求在800万吨左右。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
绿色发展是“指挥棒”“红绿灯”。张福锁表示,“化肥产业涉及资源、工业、农贸易、生态环境以及人类健康等众多方面,我们必须建立面向绿色发展的新型化肥产业体系,开启绿色智能肥料新时代。” 首先,绿色智能肥料要绿色低碳。我国化肥相关行业相关的碳排放达11.2亿吨(化肥生产与运输2.8亿吨,农业生产6.9亿吨,畜牧生产1.5亿吨),占全国排放的11%,远高于土壤碳固定的2.3亿吨/年。通过绿色智能的优化,可实现综合减排潜力5亿吨,综合固碳潜力2亿吨,有助于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其次,绿色智能肥料一定要智能高效。智能响应土壤环境、智能响应作物生长、智能响应现代技术。
创新绿色智能肥料,推动肥料产业转型升级和农业绿色发展。张福锁还介绍了绿色智能肥料产业链条的发展方向和路径。
布局智慧农业,创新引领绿色发展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紧迫,国内行业发展不确定性增加(原材料价格不停上涨、钾肥供应不足、能源限制且涨价、肥料出口要检验等),能耗双控,停电限产,化工农资生产告急。极端天气和疫情影响更是雪上加霜。2021年农资价格动荡全球蔓延,在短期利益及生存风险胁迫下,很多定力不强的企业丢开了长期主意(诚信、创新、绿色发展)的发展路线,而这往往给企业带来了更深层级的生存危机。
新洋丰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赵程云
新洋丰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赵程云表示,极端频繁的变化,致使战略调整跟不上变化速度,计划赶不上变化,从企业到农户整个农业生产链经营都长期处于被动局面。整个行业陷入了战略的无效,战术的无序,回归到最传统的价格竞争,进而减缓了行业产品创新与服务创新的发展步伐。他认为,行业现状与国家对农业的期许是有落差的,这种情形下,是战术高低的较量,更是战略维度的竞争。
新洋丰正从“产品、服务、模式、种植”四个维度进行创新,打造绿色生态循环的战略布局,包括近期推出的“降碳增效、土壤健康、环境友好、品质提升”四大类绿色系列产品,展现出了国内大型磷复肥民营骨干企业应有的责任担当。
紧扣用户需求,完成产品迭代
烟台众德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巍翰做了“新型稳定肥料的研究与应用”的报告,详细介绍了公司通过与国际肥料知名企业和国内科研院所合作,在“开发肥料增效技术、创新新型稳定肥料”取得的成就,包括稳定性氮肥、稳定性复合肥和稳定性大量元素水溶肥等,对苹果等经济作物的增产和品质提升都获得了显著效果。
烟台众德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巍翰
根力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燕国胜对后疫情时期的肥料行业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今年高涨的肥价只会加速行业的洗牌,淘汰掉一些传统氮磷钾肥企,孕育出一些有创新,完成产品迭代的企业。未来能生存下来的企业一类是资源型,另一类就是技术型。
根力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燕国胜
“化肥行业真正的寒冬可能还在后面,技术型肥企想要度过困境需要完成从简单的“小三元”氮磷钾向“大三元”氮磷钾+有机物+微生物的方向转变,这种转变不是简单地在氮磷钾中添加一些代表元素,而是更多地用到微生物。”燕国胜认为微生物可以解决土壤盐渍化、重金属污染、养分缺乏等诸多问题,紧围土壤问题做文章是未来肥企发展的一个方向。“企业应该寻找到市场的需求,用资源和技术做出产品来,然后用营销模式去赋能流通商。”
拥抱互联网,完成数字化转型
当前数字技术革命正在推动中国经济的新一轮转型,产业互联网的核心是实现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而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需要消费端数智化、供给端数智化双轮驱动。华农(北京)电子商务有限公司(e农)创始人兼CEO黄小兵认为,农资行业的业务数据化处于一个极低的水平,迫切需要产业互联网的重构与升级。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影响核心是在于—提高销量、降低成本、改善沟通、沉淀数据。构建农资产业互联网,推行行业数字化转型,需要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通上下游、建立高效连接。
华农(北京)电子商务有限公司(e农)创始人兼CEO黄小兵
传统农资渠道面临营销链条过长、渠道沟通不畅、运营效率不高、资金链压力较大等核心痛点,必须依靠产业互联网的思维来提升。e农沿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打造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产业数字化服务平台,可为农资供应厂商搭建起一个线上营销网络,推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打通供应商与终端农户的数据通路。
农药与肥料协同,省工省力
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助理秘书长段又生
中国农药工业协会助理秘书长段又生介绍,药肥产品兼具了植物保护和植物营养两种功能,在生产、加工、运输、施用等环节都合二为一,有降耗、节本、省人力等方面的好处。据介绍,国内可应用药肥的农作物潜在面积约8.8亿亩,潜在市场额超700亿元,发展前景光明。我国药肥经历起源、探索、起步、储备、提升等阶段,目前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新作用机理、新产品剂型综合应用增多,市场整合提升。未来药肥研发将迎来三大热点:在产品成分上,实现高效、低毒、环境友好、低风险的农药成分和新型肥料、有机肥料结合;在产品配方上,由粗放型向精细化方向发展;在产品形态上,顺应水肥药一体化进程,大力研发液体药肥、固体可溶药肥、缓释型药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