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建设,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扩容提质,协助企业申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引导生产基地向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品牌化发展,由广州市农业农村局、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作办公室联合主办,广州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研究院、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广东省蔬菜产业协会联合承办的“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生产基地申报第二期培训会”,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内盛大举行。140多位来自广州市各区农业管理部门代表、以及农业生产企业代表参加培训。广东省农业农村厅质量安全监管处二级调研员林文书、广东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党委书记姚汉年、广州市农业农村局蔬菜办副主任(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 工作办公室质量安全监控组组长)谢修志、广东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副所长骆艺、广州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研究院研究员陈俊秋、广州市农业农村局蔬菜办主任科员区子弁、广东省科学院生物与医学工程研究所陈晓初等领导及专家出席会议,并作相关主题发言。
扩容正当时 欢迎申报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宜业宜居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之一。要宜居,先要‘吃’好。”受邀为培训会致辞的姚汉年书记,开篇点题。他表示,广东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将汇集更多专家,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护航,推动生产基地,为湾区人民产出更多的优质安全农产品,配合政府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党委书记姚汉年作开班讲话
对此,谢修志博士表示,为打造优质生活圈,广州市农业农村局和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作办公室,联合构建的优质安全食用农产品供给保障体系,正在形成。“这也是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立足广州、服务湾区、联结泛珠、辐射内地、展望全球的建设初衷。”谢说。据了解,目前全国已有24个省138个地级以上城市,成了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的合作城市,一个大范围的供给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广州市农业农村局蔬菜办副主任、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办公室质量安全监控组长谢修志
“但还远远不够,希望有更多符合条件的生产基地,积极申报和认证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培训会上,为发动更多基地主动申报,区子弁清晰就申报流程和相关注意,进行了详细地介绍。
广州市农业农村局蔬菜办主任科员区子弁
提质是常态 质量首位
当然,有扩容需求,但并不代表可以降低准入门槛。事实上“不管什么时候,农产品质量都是放在首位的。”在培训会,面对众多想申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企业,来自菜篮子研究院的陈俊秋如此强调。他介绍,以广州市农业农村局牵头,选取供港澳质量标准和国家标准中的最严格指标,来编制完善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监控指标体系,可以说已经是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新标杆,其对应的安全管理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了从产地到餐桌的多个环节,需要着力提升检测、追溯和标准三大体系建设,以提升食用农产品生产全过程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守护好湾区人民的舌尖安全。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广州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研究院研究员陈俊秋
其中“更好的安全保障,是做好生产过程监管。”陈晓初博士认为,检测只是辅助技术,严格规范生产用药过程、杜绝农药残留更为关键。他说,一旦有农药残留,其影响是整个链条的,农产品、以及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品,都会存在不安全的可能。所以,“我们要严格规范生产中用药、施药过程。”
广东省科学院生物与医学工程研究所博士陈晓初
林文书指出,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省农业农村厅积极落实上级要求,基于《广东省食用农产品“治违禁 控药残 促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4年)——11个重点治理品种标准化生产示范推广省级实施方案》的实施部署,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采用重点整治、风险监测、监督抽查等多种方式进行监督管理,未来要做到:一是采用科技的手段,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二是通过制度的改革,解决监管存在的问题;三是推行新型的经营模式,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四是运用法律武器,警醒生产经营者安全意识;五是开展舆论引导,实现社会共治。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处二级调研员林文书
此次培训,主办方还为参会人员提供了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申报培训会汇编材料和申报及溯源平台操作指南,以帮助基地更好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