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荔枝产业的持续健康有序发展,7月2日,由广州市从化区农业局、南方农村报、卜蜂莲花连锁超市共同主办的“岭南荔枝发展高峰论坛”在从化隆重召开。
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加工技术岗位专家、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胡卓炎受邀就“荔枝初加工与深加工发展方向与出路”主题作报告。
胡卓炎介绍,荔枝采收集中在高温季节,保鲜难度大且其以鲜销为主,上市高峰期面临较大的市场压力。荔枝加工产品主要包括荔枝干、荔枝罐头、荔枝汁与荔枝酒等。
胡卓炎表示,荔枝干是最大宗的传统荔枝加工品,但各地以小规模、家庭作坊式加工为主,大型企业不多;荔枝罐头作为荔枝加工的一个重要产品,福建荔枝罐头加工占全国70%,产品主要出口澳洲、东南亚和俄罗斯。近年增长速度放慢。荔枝酒在,2000年之后开始受重视。各企业年加工荔枝量均在5000吨以内。
那么其他荔枝生产国家的加工情况如何呢?胡卓炎介绍,泰国龙眼于2011年的出口比例高达约72%,而荔枝稳定在31%左右。在荔枝龙眼出口产品中,鲜果所占比例最高,在2004年为58%,其次是龙眼干制品,约达36%,罐头第三,最后是速冻产品。
从近30年的发展来看,泰国荔枝龙眼出口产品中罐头所占比例在逐年缩减,相反,干制品所占的百分比在稳固攀升,而新鲜和速冻产品的比例虽存在较大波动,但始终保持在60%上下的水平。
越南生产的荔枝 65%~70%用于鲜食,30%~35%用于加工, 加工产品主要有荔枝干和罐头。
我国荔枝加工比例低,加工滞后。加工产品以传统产品、初加工为主,缺乏深加工产品。胡卓炎分析,这其中的原因在于,荔枝收获期短,缺乏稳定的加工原料供应,加工属性评价指标未完善。荔枝热敏性强,在加工贮藏过程中褐变和风味劣化机理与控制途径未完全明确。此外,缺专用装备、传统工艺技术有待进一步改良。缺深加工产品,质量不稳定、功能成分不清楚,缺乏品牌和市场竞争力。
传统荔枝加工的主要产品是荔枝干,产量在6~8万吨以上,相当于加工鲜果20-25万吨左右。但荔枝干的市场在国内局限在江浙一带,容量有待开发。同时来自越南荔枝干的竞争也不容忽视。通过广西海关进口越南荔枝干达1万多吨,对国产荔枝干造成很大冲击。
据了解,目前荔枝干主要分为两种。传统荔枝干燥时间长,最终水分含量一般在25%左右,风味较差。由于越南进口同类低价产品降低了国内传统荔枝干的市场竞争力。“半干型荔枝干”水分含量至30%左右,改善风味和提高产率。但随着水分含量提高,在常规条件贮藏,存在不稳定的问题。此外,成本和生产规模限制。
自2010年以来,中国荔枝罐头年出口量都保持在3万吨左右,在2014年,出口额更是达到4394万美元。荔枝多元化产品工艺与配方(深加工方向):果肉、酸奶、果酱(冻)、果粉、休闲食品等。
四大因素制约荔枝加工
但荔枝加工目前与产业发展之需要还有距离。胡卓炎分析,主要体现在:加工期短,缺乏关键的加工设备,加工比例低,前处理效率低,限制规模化生产;而目前国内主要以初加工为主,缺精深加工,产品以传统荔枝干、荔枝罐头为主;此外,加工企业规模小,尤其是荔枝干加工更是分散在千家万户,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不仅如此,传统加工工艺产品质量不能满足现代消费者需要,市场开拓不足,产加销脱节。
为何会出现这些问题?胡卓炎分析,一是产业前期加工方面技术装备科研投入不足,技术累计不够,装备不足;二是荔枝生产和加工产品原料成本高,只有在荔枝鲜销困难时才会用于加工,加工原料来源不稳定,与其他水果加工产品相比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荔枝成熟期集中,且不耐贮藏,加工企业不能周年生产,生产时间只有1~2个月,企业技术设备投资风险大;四是荔枝的理化性质对加工工艺要求高;五是品牌企业参与不足。
建议:与鲜销品种区别 延长原料供应期
对此,胡卓炎建议,首先,从加工产业的角度考虑:解决加工原料供应的数量、价格和供应期问题。数量上要求年供应量总体稳定,要求加工与鲜销品种应有所区别,同时要延长原料供应期。要考虑加工品种的高产低成本栽培技术,减少单位原料的种植成本,从育种的角度需要改良和培育高产稳产、成熟期长的加工品种。
其次,从加工技术与设备的角度,需要加快新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保留果肉完整的去皮去核设备研发;高温热泵组合干燥技术;非热杀菌技术,无菌罐装技术;冻结浓缩技术;膜过滤技术;栅栏技术等在荔枝龙眼干制、果汁、果酒加工中的应用和产业化,解决产品风味异化、褐变等问题。
再次,研发多元化产品。利用初加工提供二次产品或多元化产品加工原料,并加强产品研发与产业应用。从终端产品市场开拓的角度考虑,应加大市场引导力度,引入品牌企业,对于消耗最多原料的荔枝果汁加工,应扩大荔枝原汁和浓缩汁作为二次原料的应用领域,开发多元化产品、休闲系列产品。
最后,加强资源综合利用研发,结合荔枝功能成分研究的最新成果,研发深加工产品,提高消费者对荔枝正面功能的认知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