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荔枝的发源地和原产地,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品种结构和种质资源宝库,除印度和越南等少数东南亚国家外,世界其它荔枝生产国的荔枝栽培品种均是从我国引进。7月2日,由广州市从化区农业局、南方农村报、卜蜂莲花连锁超市共同主办的“岭南荔枝发展高峰论坛”在从化隆重召开。
根据史料记载,大多数品种成名至今应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且有些品种名称经现代推广后与原名称有较大的变化。
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研究员向旭介绍,糯米糍的原名称为“水晶丸”,糯米糍仅是其俗名;桂味原名称为“绿萝”,清吴应逵《岭南荔枝谱》记载:“五羊荔枝上上者为绿萝。”指的即是产于广州的桂味,这也可从陈鼎《荔枝谱》“广州荔以挂绿为第一品,实大味甘香,核细如豌豆,其壳上赤如丹砂,下绿如澄波,故名”所证。
至今,广东西南部雷州半岛的徐闻、廉江和化州等地发现有野生荔枝林。向旭分析,结合野生种分布和现在栽培分布的情况来看,两广的南部和海南等华南地区,应是荔枝的原产地。
荔枝品种达60多,主栽仅20种
中国荔枝生产面积与产量现状
主要栽培品种
上世纪进行商品性栽培的尚有约60个品种,目前不足40个,主要栽培品种仅余不足20个:黑叶、妃子笑、白糖罂、白腊、桂味、糯米糍、怀枝、双肩玉荷包、红绣球、仙婆果、鉴江红糯、无核荔、三月红、鸡嘴荔、挂绿、进奉。
次要栽培品种
原为主要栽培品种目前面积已大幅减少,如马贵荔、紫娘喜、鹅蛋荔等特大果型品种原有一定推广面积,但因品质欠佳或某些原因,已逐渐萎缩,状元红、雪怀子、尚书怀、甜岩、无粟仔、大将军、将军荔、解放红、甜眼、甜岩、香荔、龙荔、秤砣、青甜、大牛牯等目前已很少栽培。
少量栽培品种
因地理原因(交通不发达)、现阶段消费习惯(消费文化)等多种因素,一些地方品种一直未获得推广发展,仅在局部小区域维持着小面积的生产栽培。如茂名的信宜北界、丁堡镇、梅县的五华均有地方性品种的栽培。
零星种植、面临绝迹的品种
大多数地方品种如水晶球、禾虾串、桥头挂绿、水蜜荔、六月霜、胭脂红、绉纱球、犀角子、金锺、风吹寮、布袋、踏死牛、交儿环、 阿娘鞋,等,面临绝迹的风险。
广东省荔枝成熟区分布
荔枝品种多样,部分品种价格高达60元/斤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日益丰富,对荔枝的消费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消费需求从大众化到多样化,从同质化到差异化,多个新选育的品种如‘凤山红灯笼’、‘岭丰糯’、‘井岗红糯’、‘红蜜荔’、‘观音绿’、‘御金球’、‘仙进奉’等有着“糯米糍”的身价,同时拥有“怀枝”的高产,能有效解决荔枝“高产不高价、高价不高产”的传统局面,为广大荔枝种植户提供了一种不错的选择。
据向旭介绍,10年来广东省新选育品种达10个以上,包括粤引无核荔、红绣球、凤山红灯笼、脆绿、岭丰糯、观音绿、井岗红糯、庙种糯、御金球、仙进奉、红蜜荔、糖厦红。
近十年广东省选育的部分荔枝品种
这些新品种受到消费者喜爱,在消费市场售价高昂。据向旭介绍,仙进奉在产地一般售价在60元/kg以上,今年则达100元/kg以上,经济效益显著,其优质少裂、耐贮藏的特点,极具推广价值,可在广东省中晚熟荔枝产区大力推广发展。
另外,一些原有好品种仍值得发掘利用,如水晶球,胭脂红,雪怀子等古老品种口感风味依旧上佳,非常值得再次推广。而潜力新品系,如翡脆荔枝、帝王糯等也值得种植者关注。
荔枝产业瓶颈凸显,亟待升级优化
虽然荔枝品质多样,但荔枝销售问题却日益突出,产业的发展面临瓶颈。向旭指出,目前荔枝主栽品种过于单一,成熟期过于集中,加上对气候依赖性均较强,栽培技术要求高。此外,现有品种果实不耐贮运,保鲜技术仍未突破;而优质品种如桂味、糯米糍等成花难、单产低、大小年等等,都影响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对此,向旭提出三点建议,首先,建设新品种高接换种试验示范基地,引入名优品种或新种质株系,进行高接换种,用2-3年就来确认其适应性,小试成功后再中试,增加推广力度。
第二,规划发展荔枝加工原料的生产基地,由于荔枝加工业规模还较小,加工量少,且现有品种多为鲜食品种,适合加工的品种面积较小,限制了加工业的发展,可发展雪怀子、翡脆荔这类既适合鲜食又适加工的品种。
第三,打造区域荔枝品牌,加大荔枝文化的宣传,开展新品种展示、名优品牌评选活动、引导荔枝产销对接,联合媒体资源共同举办荔枝文化旅游节等。